两口大水缸 一代创业史

Time:2014-10-30    Click:0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在扬子江药业集团老职工鞠明生家中,至今仍保存着两口大缸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两口普普通通的水缸,与企业有着很深的渊缘。
        从仅有六间平房、几口大缸、几台简易的设备,到今天销售400亿的中国药企航母,老一辈扬子江人看着天翻地覆的变化,忆及创业的艰难,都感慨不已。时间追溯到1971年,在扬州市泰兴县口岸镇仪表厂的一个车间,派生出泰兴县口岸镇工农兵制药厂,它就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前身。在那样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年代,工厂发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:缺钱、缺人、缺技术、缺设备,一穷二白,举步维艰。然而,对拥有坚强毅力和不屈信念者而言,这一切算得了什么?没有国家的拨款,向银行贷款一点,大伙儿东拼西凑一点,再节省一点儿;自己动手建厂房、改造设备,总算让工厂运转起来。
        1971年9月,徐镜人安排鞠明生和其它7名员工踏上赴河南省安阳市第二制药厂学习制药工艺的征程。在四个月的时间里,他们掌握了针剂生产的工艺和质量控制,并从安阳带回了检验用的菌种。当时买不到药典,鞠师傅硬是把一本厚重的药典全部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,足足记满了四个笔记本。
        几经周折,1972年工厂终于正式投产。当时配料用的是搪瓷桶子,一次配料44公斤,总共能生产2万支水针。工人每天工作都12小时以上,从来没人提出要加班费,就怕干活儿不如别人。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,每天天还没亮,就听见制药厂临近的路上叮叮当当地响,这是工人挑水时扁担钩子和铁桶的碰击声。因为当时水泵太贵买不起,他们就人力挑水,每天一大早必须把六七个大水缸装满,十多个工人全部上阵,排着队伍,打着号子,忙得热火朝天,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风貌!
        老职工们无不感慨当年的艰难,感慨当年玩命似的苦干。那时厂里每个人都兼着几份工作,他们既是生产工人,也是搬运工、建筑工、泥瓦工,就连厂长也不例外。1976年,徐镜人厂长通过各种关系,好不容易在上海买到1吨糊精,为了节省搬运费,他独自一人扛着大圆桶穿梭在码头和船上之间,用了两个多小时,把40桶原料装上了船。这不是唯一的一次。徐镜人的爱人在一次搬运过程中,不小心从跳板上落到江里,身体上的痛楚,精神上的惊吓,这都是切切实实发生的。
        更令人称道的是,工农兵制药厂对质量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视和执着,即使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也没打折。厂里宁可亏着自己,从未动过原料上以次充好、生产上偷工减料的念头。
        岁月沧桑,凤凰涅槃。40年多过去了,昔日那几间平房已成斑驳的记忆,几口大缸也用不上了,一座座现代化药厂已经崛起。每当看到这两口大缸,就好像又再次回到当初那段艰难的岁月,虽然艰苦却令人心潮澎湃。